2016年4月30日

波克夏股東大會--資本家的嘉年華會

今年第一次網路直播巴菲特和孟格跟股東們的對答。奧馬哈週六早上9:30,所以是台北時間2016/4/30週六晚上10:30開始;台北時間晚上9:30會先播放ㄧ段影片;奧馬哈中午休息,下午繼續到4:00,所以是在台北時間週日凌晨5:00結束股東大會。
Yahoo Finance 現場直播(還有國語可以選擇):
https://finance.yahoo.com/brklivestream




2016年4月24日

S&P 500近年來的報酬率打敗巴菲特。真的嗎?

有書提到:「標普500近13年累計報酬擊敗巴菲特的績效」,我調出波克夏2015年度財報ㄧ算,真是如此。這是以波克夏最輸給標普500(S&P 500,以下用英文表示)的年份算起,也就是13年前(2003)。但是,我們再把時間拉長,往前拉到15年甚至20年重算,它都大勝S&P 500喔!
如表「波克夏與S&P 500累計報酬率比較」,先以波克夏市值與S&P 500市值相比,再以波克夏每股帳面價值與S&P 500市值相比較。
波克夏市值與S&P 500自2003年起13年的累計報酬率比較:波克夏171.4%,S&P 500 203.3%,波克夏輸31.9%。
波克夏市值與S&P 500自2001年起15年的累計報酬率比較:波克夏178.1%,S&P 500 108.2%,波克夏贏69.9%。這是因為2001、2002兩年因網路泡沫,美股大盤跌很多,波克夏不但小跌,2001年股價還漲。
波克夏市值與S&P 500自1996年起20年的累計報酬率比較:波克夏514.8%,S&P 500 383.2%,波克夏贏131.6%。拉長20年的差異,在1998年波克夏大漲ㄧ半,S&P 500也大漲三成;1999年波克夏大漲後回跌,S&P 500又漲兩成;2000年網路泡沫,波克夏不涉險,股價反漲兩成,S&P 500卻大跌ㄧ成。ㄧ來一往,波克夏就勝得多了。
波克夏每股帳面價值與S&P 500市值自1996年起20年的累計報酬率比較:波克夏979.5%,S&P 500 383.2%,波克夏贏596.3%。比市值是比股價漲跌幅,用波克夏每股帳面價值來比,則是以真真實實的獲利去和S&P 500的市值來比較。出乎意料的是波克夏竟然贏這麼多!尤其是1999和2001年,波克夏報酬率是正的,S&P 500卻是負的。其他年份彼此互有輸贏,但都是同樣正報酬率或同樣負報酬率。這就是,熊市跑贏大盤勝過牛市跑贏大盤的哲理。
「最重要的不是在牛市跑贏市場,而是在熊市跑贏市場。」這是劉建位為霍華德•馬克斯(Howard Marks)書《投資最重要的事》所寫的推薦序。
書中提到:「以較低風險實現與其他風險承擔者相同的收益是一項傑出的成就。」又說:「橡樹資本管理公司的信條"避免致敗投資,制勝投資自然會來"。因此,損失少而輕是產生最好投資紀錄的原因。因此,我們的目標是,在市場表現良好時與市場表現ㄧ致,在市場表現不好時超越市場表現。」
霍華德•馬克斯認為投資第一要務是「控制風險」--「傑出投資者之所以傑出,是因為他們擁有與創造收益的能力同樣傑出的風險控制能力。在市場平穩或上漲時,我們無從得知投資組合的風險有多大。」這就是巴菲特說的:除非潮水退去,否則,我們無從分辨游泳的人誰是穿著衣服的,誰又是在裸泳的。
例如,2000年網路泡沫後才下場的投資人,可以透過積極買進、類股輪動、加大投資槓桿,獲得高報酬率。但是,2008年金融海嘯卻能讓他把前幾年的高獲利全吐回去,甚至讓累計報酬率成為負數。投資人表面上獲得的高報酬率隱含了多大的風險,我們無從得知,想必他也不清楚。但是,ㄧ次金融風暴就能像海水退潮,顯露誰是裸泳者,讓漂亮的績效打水漂。
彼得•林區說,股價先上漲50% ,再下跌50%,投資報酬率就成負的:(1+50%)*(1-50%)=75%, 75%-1=-25%。
我們以三年時間來試算看看:假設甲投資人前兩年都是高報酬率的50%,第三年卻虧損50%。乙投資人報酬率只有甲的ㄧ半,25%,可是連續三年都是這樣的正報酬率。三年後,他們的累計報酬率各是多少?
甲投資人:(1+50%)*(1+50%)*(1-50%)-1=12.5%
乙投資人:(1+25%)3-1=95.3%
即使甲投資人第三年只有小虧25%,還是輸給乙投資人:
甲投資人:(1+50%)2*(1-25%)-1 =68.8%
所以,盡量避免虧損而維持較低的報酬率,最後的累計報酬會高於遇到虧損的高報酬率。
巴菲特說:投資第一個原則是「永遠不要虧損」,第二個原則是永遠不要忘記第一個原則。
就如逛百貨公司,ㄧ般人會搭著電扶梯,ㄧ層樓ㄧ層樓慢慢地逛上去;逛完,直接搭升降梯下樓、回家。股市也是這樣。牛市通常在漫長的等待中逐步上揚,熊市卻在短暫的慌亂中瞬間結束。
「最重要的不是在牛市跑贏市場,而是在熊市跑贏市場。」所以,在牛市維持與大盤ㄧ致或略遜於大盤的表現,卻在熊市超越大盤。長期來看,才能塑造卓越的投資報酬,獲取鉅大的財富。巴菲特就是這樣的理念,波克夏就是這樣的表現。
因此,「S&P 500近13年累計報酬擊敗巴菲特的績效」,沒錯,但是,這樣的觀點沒有計入之前2001、2002兩年,S&P 500因網路泡沫而下跌。虧損會讓累計報酬變差很多。
通常股價大跌後的下一年,因為比較基期較低,會形成較大的漲幅,甚至因為牛市的開始,漲幅延續好幾年。例如,網路泡沫、金融海嘯後的S&P 500大漲了好幾年就是如此。金融海嘯又是美國大蕭條後號稱最大的金融風暴,而且受到聯準會(Fed)積極地救市,反彈迅速。這樣的背景去比較波克夏和S&P 500的報酬率,當然「熊市打敗大盤,牛市就不一定」、「重視風險控管勝過提高報酬率」的波克夏就吃虧了。
行文至此,讀者朋友應該明瞭:波克夏的報酬率並非真的被S&P 500超越。一旦將時間拉長,波克夏的報酬率還是會打敗S&P 500。尤其,金融海嘯後美股的牛市已走了七年,可能熊市就在不遠處,也可能牛市還會維持蠻長的一段時間。但熊市再度來臨時,人們又會再度發現:波克夏的累計報酬又將遠遠贏過S&P 500,即使它的市值愈來愈大。
看ㄧ個投資人的投資成就,不能只是短期的比較,更不能只看牛市的表現。應該將時間拉長,拉到歷經金融海嘯的洗禮,甚至有兩次以上金融風暴的歷練,方能見真章。所以,謹慎看待你自己的投資績效,慎選你的基金經理人,慎選你的投資標的!
結論:內含風險控管的波克夏,真實的報酬率並未輸給S&P 500。因為S&P 500所代表的大盤,受到大牛市投資大眾的逐步追捧,風險因子將愈來愈大,所內含的真實報酬率也會打折。海水退潮,裸泳現形。浪花淘盡,強者長存。時間、金融風暴將再次鍛煉出不怕火的真金--波克夏!



2016年4月21日

可口可樂送藥到偏鄉

透過可口可樂的通路送藥到非洲偏鄉,政府組織做不到的,績優企業來做,企業經營兼顧社會服務之典範。
報導:「可口可樂公司開發出耐壓、形式特殊、剛好可以嵌在可樂瓶頸空隙的塑膠包裝盒AidPod,並針對最急迫的醫藥需求,設計出包含口服脫水補充液、鋅補充碇、肥皂和使用說明書的藥物組合Kit Yamoyo,包裝在AidPod裡。」
Aidpod 是個裝著藥品的袋子,它可以剛好嵌在可樂籃中可樂瓶頸間的空隙。他們的目標:腹瀉,世界上使孩童喪命的最大兇手之一。大約只要90分錢,家長們就可以買到體液補充鹽和鋅補充錠,讓他們拿來和著水給生病的孩子喝。」
這是身為可口可樂股東我們的榮耀!波克夏股東也是可口可樂的間接持有股東,因為波克夏是可口可樂最大的股東。
昨天可口可樂2016Q1財報出來,當季公司淨利潤減少4.5%,股價就跌了5.45%。好公司偶爾會打個嗝,但是很快就能站起來。我相信,明年此時,可口可樂股價又將高出此次跌點非常多。
讓我們懷著悲憫的心,祈願colalife的活動能救助更多需要的人。主降福之!
可樂箱送藥 救活偏鄉女嬰 | 社企流4週年 | 社會企業 | 願景工程
http://vision.udn.com/vision/story/9677/1636362-%E5%8F%AF%E6%A8%82%E7%AE%B1%E9%80%81%E8%97%A5-%E6%95%91%E6%B4%BB%E5%81%8F%E9%84%89%E5%A5%B3%E5%AC%B0
非營利組織從可口可樂學到的事:不花錢的救命方法 | 女人迷 womany | 最走心的女力媒體
http://womany.net/read/article/4276














2016年4月17日

股票回購或......你的公司做對了嗎?

錢太多怎麼辦?公司擁有充裕的資金,可以再投入公司業務的發展,可以回購股票,可以發放股利(現金股利)。前題是公司要有充裕的資金,不需再向銀行借貸、向投資人發行債券或發行新股現金增資。
公司充裕資金的應用:第一,再投資自己公司,包括再投入本業的發展,或者收購(併購)其他公司。前者是好的,尤其當公司本業非常賺錢時。例如台股成長王大立光、美股波克夏,把賺來的錢再投入公司本業高獲利高成長的部門。這樣做對股東最有利。後者收購其他公司,就要看看收購的目的。巴菲特贊成波克夏子公司做「補強性收購」(bolt-on acquisitions),就是收購進來的業務部門或公司,與收購公司本業互補,補強了公司本業的發展。這樣的收購是好的。例如,波克夏子公司波克夏能源(BH Energy)補強性收購加拿大電力傳送系統公司亞伯達電網(AltaLink),擴大服務加拿大亞伯達省85%的民眾,《買進巴菲特,穩賺18%》37頁。還有,寶僑(P&G)收購吉列刮鬍刀,增加了一個生活日用品的子品牌,都算是補強性收購。
如果,收購只是為擴展公司版圖,讓CEO像成吉思汗ㄧ般開疆闢土、馳騁疆場、壯大聲勢,那這樣的收購是無意義的、傷害股東權益的、甚至會造成公司經營的危機。
或者,雖是補強性收購,卻造成敵意收購的情況--被收購公司並無意願,甚至頑強抵抗被收購--例如,日月光收購矽品,這樣的收購行動就難善了。巴菲特就反對敵意收購!
那最近新聞炒得火熱的鴻夏戀--鴻海收購夏普,或者說鴻海、夏普策略聯盟,算是怎麼樣的收購?我認為,就鴻海積極想取得的面版部門來看,算是補強性收購;其他有助鴻海業務發展的部分也算是補強性收購;但是,不相干或沒有幫助性的部門,就不算是好的收購。但畢竟,夏普是百年企業,非常龐大的公司,今天也不是分拆之後分批拍賣,所以,鴻海非得策略性地整體收購夏普。但是,對於未來,我的看法是:兄弟登山、各自努力。夏普各個部門未來發展不同,差異將愈來愈大,各自損益逐步拉大。屆時,鴻海就得做出選擇,如同聖經所說的故事:「天國又好像撒在海裡的網,網羅各種的魚。網一滿了,人就拉上岸來,坐下,揀好的,放在器皿裡;壞的,扔在外面。」 (瑪13:47~48)留下賺錢的、有獲利前景的夏普部門,拋售或關閉賠錢的、沒前景的夏普部門。這會不會太現實?是否違反收購時的承諾?哦,公司經營本是如此!公司是為股東賺錢,為人類進步謀利,不是為保住某些員工飯碗或虛偽光榮歷史,而賠上股東利益和公司的生存。實際上,經由競爭存活壯大下來的公司,最能提供全人類最適用的產品與服務。
第二,充裕資金的應用方式--回購股票。這是巴菲特津津樂道的,我也發表了許多文章說明。但是,是回購股票後「銷毀」,並非發給員工或董事們喔!發送公司回購的股票,絕對是「嚴重」傷害股東的事!
巴菲特支持回購股票,你的公司回購股票做對了嗎?非也!非也!不一定對。前文提到公司必須擁有充裕的資金,不再需要融資。再者,公司業務的發展不再需要投入資金,才是回購股票的時候。
股票回購之後公司的總淨值減少,但是原股東持股的「每股淨值」(每股帳面價值)並未減少。
我們舉例試算看看:假設,公司總資產100萬,發行股數5萬股,負債比50%,所以自有資本率也是50%,股東權益50萬,每股淨值為50萬元➗5萬股=10元。假設現在股價也是10元,PBR=1,公司用25萬元回購股票--回購股票資金占股東權益的50%、總資產的25%--買回2.5萬股銷毀(25萬元➗10元=2.5萬股)。所以,股東權益剩下25萬元,總資產剩下75萬元,股東權益和總資產都減少;但是公司負債仍是50萬元,沒減少。負債比增加為67%(50萬元➗75萬元=67%),自有資本率減少為34%(1-67%=34%)。但是,每股淨值(每股帳面價值)卻維持在10元不變(25萬元➗2.5萬股=10元)。只要公司獲利不變,EPS(每股盈餘)就會提高ㄧ倍(因為股數減少一半)。回購股票不會改變公司的獲利情況,只會改變獲利分配的對象,這是一種會計方式的革命。
第三,發放股利。之前的文章有詳述,不再贅述。
《公司賺錢如何運用比較好?》
《同是金牛的IBM 和中華電投資啟示》
結論:當公司擁有充裕的資金可以運用,不需要再融資時。最好的運用方式是再投入公司本業的發展,包括了補強性收購。但是,不包括非本業的收購和敵意收購。其次,回購股票。再其次才是發放股利。

2016年4月12日

推薦《算利教官教你存股利滾利年年領百萬》

雖然昨天才買到書,在Facebook 上早就認識楊禮軒教官,深受他幾篇文章的啟示。但本書第四篇卻別有見解,值得一讀!
這本書ㄧ開始如同一般個人理財投資書的模式:先是自己的投資經歷,再是所投資股票的分析。但是,本書第四篇<善用算利技巧,放大資產>確是有創見的ㄧ章!書ㄧ入手,我就翻閱第四篇,邊讀邊畫線、邊做筆記,讀得我手心冒汗,點頭如搗蒜!
楊教官年輕時就買房,在2007年決定投資股票時,雖然房貸尚未還清,卻能利用適當的槓桿,房貸增貸買進高殖利率股票--透過好的債務投資好的股票。咦,這正是《富爸爸窮爸爸》作者清崎所說的:利用債務買進資產。
正如第四篇所言:用別人的錢來賺錢--增貸套利,善用低利房貸擴大股票資產;股票資產擴大了,再利用借券增加收益。楊教官利用房屋抵押貸款和信用貸款,買進高殖利率股票,透過高殖利率股票利息償付貸款利息,再把所買的股票拿去借券,賺取借券利息。資產轉手好幾次,賺取更大利潤。
難怪他2007年才投入股市,2014年41歲就勇於退休了,退休投資的年收益勝過月退休金的額度,教我好生羨慕!
本書第四篇的精神,其實我已從《富爸爸窮爸爸》系列叢書中學到。但是本書,更深入淺出以楊教官親身的經歷,具體化說明了實務操作的方法。我讀來獲益匪淺,相信朋友你也可以。推薦給大家:快買書來讀,並力行之。

2016年4月6日

軍公教退撫基金之我見4

全國教師工會總聯合會(全教總)對於年金改革的主張:「以改革法案通過為界,未來另立基金,不相流用,仍維持確定給付制,但收支須平衡,費率一步到位,未來分段合計給付。(預估未來是中費率、中給付)過去原儲金年資的給付責任不應打折,但潛藏不足應由已退人員和未來退休人員及其雇主共同補繳,費率、費用以原費率及在職同薪級為準,補繳年數與其原儲金年資相同。若補繳後仍不足支付,依法由國家付最後支付責任。」(全教總會員代表大會決議101/9/22及105/1/17--錄自全教總刊物2016/3/25)

全教總「以改革法案通過為界,未來另立基金,不相流用」,我覺得是種創見!有創新性的改革思維!原退撫基金牽涉到已退休人員、即將退休在職人員和在職青壯世代的利益糾葛,更牽涉到其他退休金制度,如公保、勞保、勞退、軍保、農保、國民年金等的改革。盤根錯節,剪不斷、理還亂,改革遙遙無期。不如另立基金,不相流用,以新制度、新精神、新資金來改革,迅速有效又符合現實。

但是,另立基金,不相流用,「仍維持確定給付制」,我就不認同了!確定給付制就是原退撫基金弊端之所在,你還不知道錢從哪裡來,你就要求有錢可以領,巧婦難為無米之炊。所謂「確定給付制」就是不管你現在和當初提撥多少資金到基金裡,你退休確定每個月可以領到這麼多退休金。相對確定給付制,是「確定提撥制」,也就是當初你提撥多少資金到基金裡,你退休後每個月領到的,是當時的提撥金額加上基金的投資收益。所以,在確定提撥制下,若退撫基金投資報酬也提高,新提撥率增加,你領的就比較多;相對的,退撫基金投資報酬降低甚至虧損,或新提撥率減少,你領的就比較少。這樣的觀念才能維持新基金可以長長久久經營下去。

「預估未來是中費率、中給付」,我們以「存退休金」的邏輯試算一下:

假設一位中小學教師,平均月薪5萬,年薪含年終獎金、考核晉級金,14.5個月,約72萬。不考慮通膨,不考慮退撫基金投資報酬率。以他工作的年齡每年存退休金,退休後期待所得替代率是六成,60%(退休所得替代率60%是《華爾街日報》WSJ專文提出,在退休後比較能維持現有生活品質的最低限度收入),他每年該存多少? 

①假設他25歲任職,65歲退休,活到85歲,在職40年,退休餘命20年。他在職平均年薪72萬,期待退休後所得替代率60%,也就是年領43萬。那他退休餘命20年,需要860萬的退休金,平均到在職的40年,需要年存21.5萬,占在職平均年薪72萬的30%。也就是說,不考慮通膨,不考慮退撫基金投資報酬率,他在職工作時間必須拿出年薪的30%來準備他的退休計畫;或者說,扣除年終獎金、考核晉級金共2.5個月的獎金,他的月薪需拿出1.8萬來存退休金,約占在職平均月薪5萬的36%--這為一般人好像負擔太重了些!他的薪水可不是只為了存退休金和生活所需,還有房貸、車貸、父母奉養金和兒女教育金等。

②若把他職場時間縮短,退休餘命增長來算--比較像現在的退休模式--他要達到退休後所得替代率60%的目標,在職工作時間必須拿出幾成年薪來準備他的退休金計畫?假設他一樣25歲任職,55歲時以「五五方案」退休,活到80歲(現在的平均壽命),在職時間剩30年,退休餘命反而增加到25年。那他退休餘命25年需要43*25=1,075萬,平均在職30年需要年存1,075÷30=35.8萬,占在職平均年薪72萬的50%。更是無力支付了!

所以,即使是「中費率、中給付」的退休金提撥、給付思維,邏輯上還是推不通。

全教總的第二個主張「過去原儲金年資的給付責任不應打折」,它的作法是「潛藏不足應由已退人員和未來退休人員及其雇主共同補繳,費率、費用以原費率及在職同薪級為準,補繳年數與其原儲金年資相同。若補繳後仍不足支付,依法由國家付最後支付責任。」它在「另立基金,不相流用」的創見後,維持原退撫基金的確定給付制觀點。然而,就是原退撫基金的制度設計有瑕疵,高所得替代率與低提撥率,形成給付難以持續的破產局面。今天你還主張「過去原儲金年資的給付責任不應打折」,這不是愈理愈亂,愈幫愈忙嗎?符合公義原則嗎?

今天不管退撫基金的不足是「應由已退人員和未來退休人員及其雇主共同補繳」,還是「補繳後仍不足支付,依法由國家付最後支付責任」,都救不了原退撫基金,幫不了已退人員和未來退休人員。

先說退撫基金若不大力改革,最快民國113 年軍職人員的部分就要破產,教育人員的部分117 年破產,最慢公務人員的部分119 年破產。你要潛藏不足由已退人員和未來退休人員及其雇主共同補繳,首先對「未來退休人員」不公平。因為,他們要嘛領不到,不嘛領不久。「多繳、延退、少領」中,應先從已退人員的「少領」改革,才符合正義。但這又牽涉到個人利益,難有作為。對此,我倒建議全教總在退撫基金改革議題上,分兩個小組分別行事。一是另立新基金的小組,另一是原退輔基金的改革小組。兩小組成員互不重疊,甚至不相往來,以免彼此陷入另一方議題的泥淖中。改革小組成員該由各利害相關的在職和已退人員組合,包含老中青各世代,以傾聽各方聲音,溶入各方利害。

全教總的主張提到「補繳後仍不足支付,依法由國家付最後支付責任」。我認為,這是強人所難,勉強政府做做不到的事--不管是現在的馬政府,還是即將上任的蔡政府。為什麼這麼說?因為,國債高舉,國家財政已無法負荷這「最後支付責任」,甚至連支付提撥退撫基金中政府撥繳65%,都可能將無能為力。

第一,國債高舉。到民國104年底,國債已來到5.48兆元(中央公債年度未償還餘額)。如圖「中央公債年度未償還餘額走勢圖」(資料來自中央銀行官網,筆者自行繪圖)。中央銀行目前所列中央公債年度未償還餘額資料,最早為民國80年,時為李登輝總統主政,中央政府公債開始逐年增加。雖然國債當期也有償還額,但年終未償還餘額只有增加,沒有減少,一直到民國104年度皆如此。其中幾個比較關鍵時間點是:民國89年,第一次政黨輪替,李登輝政府遺留1兆國債給陳水扁政府(民國88年度中央公債未償還餘額)。民國97年,第二次政黨輪替,陳水扁政府遺留3.4兆國債給馬英九政府(民國96年度中央公債未償還餘額)。如今,即將第三次政黨輪替,馬英九政府又增加新的國債,使得餘額達5.5兆新台幣(民國104年度中央公債未償還餘額),將遺留給蔡英文政府處理。債滾債,愈滾愈大的雪球。民國104年度,中央政府總歲入為1.78兆新台幣(資料來源:行政院主計總處105年度中央政府總預算案分析表,如圖)。如今5.5兆國債為政府總歲入的3.1倍。也就是說,中央政府一整年不花不用不給薪,也要花3年才能償還歷年所欠的債!

第二,政府潛藏負債逼近18兆。如圖(聯合報整理),包含勞保、舊制軍公教退休金、公務人員退撫基金、公保、國民年金、軍保、農保、地方欠款及18%利息。其中,公務人員退休撫卹基金潛藏負債為2.7兆元,同第五次精算評估報告以民國100年底所精算出來的數字一般。政府潛藏負債18兆約為104年度總歲入的10倍,也就是說,政府不花不用不給薪,也要花10+3=13年(含國債)才能償還全部欠款,約為三任總統的任期!行文至此,你還覺得政府有能力做到這「最後支付」的責任嗎?

我要引用退撫基金第五次精算報告書的話:「1997年諾貝爾經濟學獎得主羅伯‧莫頓(Robert C. Merton)曾指出:退休基金資產不當配置所造成資產價值波動的問題,遠比財務缺口還要來的嚴重。退休基金資產擁有長期存續期間(Duration)的投資優勢。在面臨國內並無可投資的長期債券標的,可考慮將資產配置於國外投資部位。這樣針砭地指出,與我引用到巴菲特2013年度寫給股東信的憂慮相同;相同的,看到退撫基金長期存續期間的投資優勢和考慮將資產配置於國外投資部位的建議,也與前文提到「退撫基金資產配置與投資組合」我的操盤策略之觀點相契合。

退撫基金是個時代留下來的共業,無解。年金改革則是個馬蜂窩,誰捅誰倒楣。但是,正如《雍正王朝》影片中,謀士鄔思道勸四王爺胤禎擔任追討國庫欠款的差使,雖會得罪各方權勢者,並且難達任務。但是,冷面王四爺胤禎不做,整個朝廷就沒人做,國家社稷危傾。所以,抱持「茍利社稷,雖千萬人吾往矣!」的精神,我們還是期待新政府和全教總以「雖千萬人吾往矣」的精神,戮力為之。隨著時間的逼近,情勢會逐步走向改革的一方。我們給予改革者加加油!

或許,我對於退撫基金的思維與評論不夠周延,或有誤解之處、短視之見,還請各方見諒,並請不吝指教!我們為退撫基金的改革加油,一起略盡棉薄之力。

(已完)




2016年4月2日

軍公教退撫基金之我見3

退撫基金一共委外做過5次精算報告,其中最後一次也就是第五次精算評估報告,是以民國100年底的狀況來精算資料有點舊可能現在正在做第六次精算評估,只是報告還完成或還沒張貼出來。我們來看看「退撫基金第五次精算報告書」:

退撫基金在「攤提過去未提存負債之基礎下」,根據精算結果「公、教、軍三類人員之合併團體最適提撥率分別為 42.65%、 47.77%及 39.65%這樣的「最適提撥率」相對於「現行提撥率」12%真是高出太多,可能為現職軍公教人員難以接受。舉例來說,以一位中小教師在現行提撥率12%之下,每月提撥1萬至退撫基金,政府撥繳65%,個人自繳35%。他原先每月的薪資要扣3,500元至退撫基金。若以教育人員最適提撥率47.77%來算,他自己每月的薪資將要扣13,933元至退撫基金;政府的提撥金額則由每月6,500元,提高到25,876元。這樣增加的提撥金額不但現職軍公教人員難以接受,政府財政可能更無法負荷。

如果不接受最適提撥率,在現行提撥率12%之下,確保退撫基金能夠財務健全,所精算出「應達成之最低相對投資報酬率分別為 9.73%11.58%及 15.26%又相對的高了太多,尤其與退撫基金過去20年的平均投資報酬率2.76%比,最少得要超越6.97%到12.5%的投資報酬率。9.73%15.26%的投資報酬率是全球最頂尖投資基金的報酬率雖然,前文提到國內委託經營的安聯投信,3.7年的年複報酬率10.44%國外委託經營的安聯環球投資,4.4年的年複報酬率10.07%但是,它們是眾多委託經營者中的佼佼者,而且所操盤的資金只占整個退撫基金資產的1%而已,績效好的操盤時間又短到占退撫基金開辦20年中的1/5而已。提高投資報酬率,緣木求魚,難啊!

在第五次精算報告書中,揭露領取定期給付人員合計 225,434 人(計算到100年底),也就是月領退休金的人員數22.5萬人。100年底,當時參加退撫基金的在職人數為63.3萬人,比現在63萬人稍多。

在「基金提撥狀況彙總表」上,若以參加退撫基金的在職人員加上定期領取退休金的人員所需的「總退休金」為「潛藏負債」,則100年底退撫基金的潛藏負債為2.7兆元。「已提存退休基金」也就是基金淨值,當時為4,794億元,約0.48兆元。後者除以前者就是退撫基金「已提撥比率」,大家所需要的總退休金,我們已經存進退撫基金這個大水庫的錢,100年底為18%。「未提撥退休金負債對涵蓋薪資比例」為478%,也就是說,以參加退撫基金在職人員的薪資要補足大家所需的總退休金「潛藏負債」,要軍公教不吃不喝不拿的4.78倍「年薪」才行。

退撫基金「依據精算結果,公、教、軍人員首次出現收支不足年度分別為民國108 年、107 年、100 年,而 50 年後之淨現金流出分別為 1,192 億元、1,226 億元、498 億元這裡所說的「收支不足年度」就是當年度退撫基金支付退休金大於收取現職人員提撥進來的錢而在民國150年時退撫基金將超支達2,916億元為民國100年基金淨值4,794億元的61%更是民國103年基金淨值最高峰5,948億元的49%單單民國150那一年退撫基金超支的總數就達顛峰期的一半若不改革退撫基金還沒到那時候就早已破產

「依據精算結果,公、教、軍人員基金累積餘額出現虧損年度分別為民國 119 年、117 年和113 年」這個「累積餘額出現虧損年度」說白一點就是「破產年」。根據民國100年的資料精算,最快破產的是軍職人員的退撫基金,在民國113 年;次快破產的是教育人員的退撫基金,在民國117 年;最慢破產的是公務人員的退撫基金,在民國119 年。如今快則8年,慢則14年退撫基金若不改革就要全破產了!

看看退撫基金第五次精算報告書所做的分析:「現行退休金制度中包括公保、軍公教退撫、勞保、勞退、軍保、農保、國民年金等,每個制度的計算基礎、費率、給付方式、適用對象都截然不同,各有不同的時代背景。面對快速步入高齡化的台灣社會,請領退休老年給付的人數激增,但少子化卻讓繳保費的人愈來愈少,再加上保費費率低於精算後的合理費率。錯綜複雜的制度,經歷不同緣由的修法,更增加整合的難度。」現行退休金制度的「歷史共業」加上少子化、高齡化和各個利益團體糾葛不清地修法,使得退撫基金面臨今天的窘境。第五次精算報告書提了三條建議:提高費率、增加長期投資報酬率調整給付制度。除了增加長期投資報酬率外,句老話,就是「多繳、延退、少領」。但是,去問問已退休人員:「你願意少領嗎?」問問即將退休的在職人員:「你願意延退嗎?」問問初任職人員或離退休還有一大段日子的人員:「你願意多繳嗎?」相信得到的答案都是「不!」誰也不願意放棄既有的福利啊!「多繳、延退、少領」知易行難!

增加長期投資報酬率,報告書也說了:「因受制於政府公部門的薪酬限制,無法提供優秀專業人才的績效誘因--相對於國外退休基金經理人的報酬相比。此外,退撫基金之操作管理受到多方限制,例如最低保證的收益規定,限制了投資的專業判斷。縱使已有相當比例的委外經營,但在面對外界及相關監管單位對短期績效檢視之壓力下,較無法達到長期投資應有較高報酬的效益。在基金收益率未如預期,以及目前全球經濟呈現低利率且低度成長的環境下,要達到相當的投資報酬率,卻也是一大挑戰。」烏雲密佈啊!

股神巴菲特在2013年度寫給股東的信上,寫到他對退休金制度的憂慮:「在美國,地方和國家的財政問題加速惡化,很大一部分是因為他們負擔不起當初對公共退休金的承諾。不幸的是,今天退休金的難題仍舊困擾著大部分的美國人。1975年,我曾寫了個備忘錄論及退休金制度的陷阱以及投資政策的重要性。未來的10年裡,你將看到更多關於退休金制度的壞消息。」

退撫基金的改革,似乎無解?接下來,後面我們再看看全教總年金改革主張! 

(未完待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