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似乎總想躲在大多數人都認同的觀念裡,隨著大多數人的行事方法而行。巴菲特和孟格就不是這樣,他們總保持自己思想的獨立性,理性去思考每一件投資決策。
面對巴菲特主義價值投資觀與一般股民追高殺低的矛盾衝突,隨性與理性的奮鬥,我們要怎樣克服這種存在於我們內的體制性阻力呢?
我認為這就是「想法」和「價值觀」不同的地方!「想法」可以在你讀過一本書後就形成,但也可以在你接觸另一種觀念後就模糊,甚至拋棄掉。「價值觀」則是一種根深蒂固的觀點,猶如潛意識般,默默指導你做事的方向。形成價值觀後,更往深處走,則是形成「哲學觀」。它跟「價值觀」不同的是,它不只是一種根深蒂固的「觀點」,而是經過反覆論證,經過「懷疑----證明----認同----內化」的過程。有自己明確的邏輯觀念,可以隨時向他人辯證,提出證據與哲理說明的論點,這會更深深的地影響一個人的決策。
如果你能將我所建議巴菲特主義價值投資觀----與贏家波克夏共創價值,從「想法」變成「價值觀」,甚至形塑自己的「投資哲學」,那距離成功又更接近了。
我們彼此互勉!多一點人成功,就能幫助更多人成功。多一點人成功,就能多一點行善。「為此,我們行善不要厭倦;如果不鬆懈,到了適當的時節,必可收穫。」(聖保祿寫給迦拉達人書6:9)
這也是我寫作理財投資書的最終目的:幫助讀者跳脫財務困境,獲享財務自由及各種選擇的權利。這比政府花多少錢解決失業、創造就業的方法還有效,還有價值!大家也不用再勒著政府的脖子要求軍公教退休金持續給付、公保勞保基金持續給付、國民年金持續給付了。自助而後人助,天助自助者。
「小量播種的,也要小量收穫;大量播種的,也要大量收穫。每人照心中所酌量的捐助,不要心痛,也不要勉強,因為『天主愛樂捐的人』。天主能豐厚地賜與你們各種恩惠,使你們在一切事上常十分充足,能多多行各種善事。」(聖保祿寫給格林多人後書9:6-8)我們理財投資成功後更能行善,因為一位成功的投資家一定心懷「誠信」與「慈悲」。小成功,小獲利後,小量播種,小量收穫;大成功,大獲利後,大量播種,也大量收穫。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