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7月6日

基督徒的理財觀

耶穌說:「你們貧窮的人是有福的,因為天主的國是你們的。」(路5:17) 又說:「神貧的人是有福的」(瑪5:3) 面對救世主耶穌這樣「神貧」的要求,基督徒該有怎麼樣的理財觀呢?聖施禮華說:「真正的神貧,並不在於匱乏,而在於不眷戀,自願地放棄對事物的主權。因此,有些窮人實際上很富有。有些富人實際上很窮困。」(道路632) 所以,真正的神貧在於「不眷戀」!不眷戀世物與財富。
不眷戀的神貧精神如何應用在我們的職業、收支、工作、退休、理財與投資呢?《富爸爸,窮爸爸》一書寫到:「富人買進資產,窮人只有支出,中產階級買他們以為是資產的負債。」我在《買進巴菲特,穩賺18%》書中解釋到:所謂的「窮人」,不是因為收入低,最主要的是「入不敷出」!貧窮往往不是實際的收支問題,而是觀念、價值觀形成的理財問題。貧窮往往也來自於內心貪婪無度、欲深溪豁,想要占有一切不屬於自己的事物,眷戀貪財,不可自拔。正如我在書中所提倡的:我們不需要成為超級大富翁,但絕對要有財務上的自由。我們不要被錢牽著鼻子走,不要被負債逼得失去自我。我們要能在短暫的人生中做自己想做的事,享受想做的工作,享受工作帶來的滿足與成就感,過想要的生活。這就是財務自由的富人。(書p.18~19)
不眷戀的神貧精神讓我們節制慾望、量入為出,平衡我們職業與生活上的收支。更積極的做好理財與投資,提早自職場上退休下來,一來多陪伴家人,彌補天倫之樂,二來重新出發,在自己有興趣的工作上,展開事業第二春。
基督徒的理財觀,不是不工作,畢竟「工作,是人的原始聖召,天主的祝福。誰若以為工作是一種懲罰,實在是大錯特錯。」(犁痕482)「耶穌一生三十三歲:有三十個年頭,生活與靜默、隱蔽、服從和工作之中……」(犁痕485) 工作是人的原始聖召,我們基督徒被召喚著去工作--工作是把每一件事情做好,而非單指有薪資報酬的職業。「讓我們動手工作吧,工作的又多、又好,而且不忘記祈禱是我們最好的武器!所以我永不厭倦的重申:我們應當是身在世間,心在默禱,我們是化工作為祈禱的靈魂。」(犁痕497) 化工作為祈禱,聖化自己,聖化工作,聖化他人,方是我們基督徒的聖召。
富人不為錢工作,卻讓錢為你工作。我們理財、投資需要多充實理財知識。正如我書中所寫:「你的思想是你最珍貴的資產!要磨練出投資智慧,除了多閱讀,就是靜心思考。因為閱讀與思考,正是成就巴菲特和孟格兩大投資家的方法。」(書p.229)  閱讀與思考也是一位投資家最重要的「工作」!投資家不會無所事事,也必須積極的工作--也就是大量的閱讀,包括閱讀財報、分析財報,靜心思考,獨立判斷,力行知行合一。
「似乎所有的罪都在等待無所事事的一剎那。其實無所事事本身就該算是罪了!一位為基督工作的人,不會有空閒的時刻。因為,休閒並非什麼也不做,而是做一些不必太費力的事。」(道路357) 基督徒的理財投資是善用時間,閱讀學習,思考判斷。不安逸於現在的職業收入,盲目寄望於退輔制度、勞退基金、各式年金。能夠自立自強,成就低風險、高報酬的理財投資成果。
理財與投資正如我書中所下的兩個定義,基督徒的理財應該是「謹慎、節制並且合理地分配及運用個人現在和未來所有能掌握的資源。」不讓高收入、高支出的生活模式形成「由儉入奢易,由奢返儉難」的財務狀況。也不使用債務去買進「負債」--這裡說的負債是指不會為自己賺取現金,反而會在未來持續消耗現金的東西,例如豪宅、豪車、奢侈品。基督徒的理財應該和富人想得一樣--利用債務來買進資產,讓錢為自己工作。
基督徒的投資應該是「與贏家共創價值的投資」--找到一家(或幾家)卓越企業,買進它(它們),與它(它們)一同共創價值。卓越企業能為時間所淬煉,不為時代所淘汰;所提供的產品或服務,能滿足客戶,增進人類文明的進展。反之,平庸企業、拙劣企業阻礙文明進步,無法理解客戶需求,形成投資浪費。所以,投資卓越企業正如巴菲特所言,該學會兩件事:如何評估這一家企業,以及如何看待它的市場價格。
投資成功更能行善,尤其基督徒投資家更需心懷慈悲心:「你們應當慈悲,就如你們的父那樣慈悲。」(路6:36) 慈悲是天主與人結合的道路,使人懷抱希望,感到自己永遠被愛。「再一說:小量播種的,也要小量收穫;大量播種的,也要大量收穫。每人照心中所酌量的捐助,不要心痛,也不要勉強,因為『天主愛樂捐的人』。天主能豐厚地賜與你們各種恩惠,使你們在一切事上常十分充足,能多多行各種善事。」(格後9:6~8)
所以,基督徒不是不理財、不投資。基督徒懷抱不眷戀世物的神貧精神理財投資。基督徒的理財觀是合理分配及運用個人所有能掌握的資源,並與贏家共創投資價值。基督徒心懷慈悲,理財投資的收穫勇於行善,行善使人懷抱希望,感到自己永遠被愛,走向天國的美滿旅途。

2016年7月1日

評估波克夏的內在價值

有讀者朋友分享了這一篇文章,作者Mr.America 港股那點事,文章由但斌先生轉發。但斌是中國大陸的巴菲特主義價值投資家,有「中國巴菲特」美稱。本文作者Mr.America 港股那點事文中提出了巴菲特如何為波克夏估值(為譯名統一,「伯克希爾」本文都改稱為「波克夏」)。他是用本益比(PER)來為波克夏估值:「為了保險起見,我們將PE倍數定位10,從而提高安全邊際,保證資金的安全。因此,我們可以得出波克夏目前的內在價值是每股283,000美金左右。」而且是以PER=10來估值。
但是,我書《買進巴菲特,穩賺18%》採用的是以本淨比(PBR)為波克夏估值。PBR=1.5。我的理由正如巴菲特寫給股東的信中所說的:波克夏的一些事業,其內在價值遠遠高於現有的帳面價值,但年復一年,由於相對帳面價值的溢價變動都不大。因此,為了減少主觀因素影響,評估波克夏的績效時,可使用替代性指標--帳面價值。這就是利用本淨比(PBR)的方法(書p.53)。
巴菲特在2010年度寫給股東的信上提到,波克夏擁有龐大的未實現投資損益,例如所持有的股票、債券和來自子公司未實現損益。所以他們可以給出任何想要的淨利數字,因為未實現投資損益的計價方式本身就具有相當彈性。因此,以本益比(PER)來估算波克夏內在價值不太實際(書p.55)。
這是巴菲特的觀點:該用本淨比(PBR)來評估波克夏的內在價值,不應用本益比(PER)來評估。就如文中所提的觀點:「波克夏存在被低估的可能性:1. 業務複雜,很多人無法對波克夏估值。」所以,採用最講究「誠信」、又最瞭解波克夏的巴菲特觀點比較可能趨近於事實。
當然,ㄧ事多面,本文作者採用本益比(PER)來評估波克夏,卻還是得出波克夏股價遠低估了內在價值!這和我另一量尺--本淨比(PBR)得出的結果殊途同歸。波克夏現今股價真的低估內在價值了!至於原因,很多!但是文中所提觀點滿值得玩味:「華爾街分析師很少研究波克夏也是有原因的,因為它一年到頭都沒幾筆交易,無法為經紀人帶來傭金和利潤。」這為我們波克夏投資人是好消息,因為我們可以逢低多買一點BRK.B!
BRK.B昨天2016/6/30收盤價$144.79,以2016 Q1的帳面淨值$104.91來看,PBR=1.38--這是落後本淨比。以年複成長力12%來預估現在的本淨比PBR=1.34。
http://blog.sina.cn/dpool/blog/s/blog_4a78b4ee0102wpmf.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