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伯達一直是我非常欣賞的作家,從他的第一本著作《民國100年大泡沫》開始,到《美元圈套》,到目前這本《預見未來》,我都一直是他忠實的讀者。看過他寫的書的人,一定很驚訝:他怎麼思考的?或者,他怎麼能預見未來?甚至好奇他師承何方?這些疑問作者在《預見未來》一書中都做了解答。
本書前半部在講思考力,作者論述思考問題時的九個步驟,理解其思維邏輯與架構的形成;後半部在講未來全球的五大浪潮,包括區域經濟的崛起、平價消費的趨勢、網路經濟的成熟與舊有產業的淘汰、人口老化與全球的搶人大戰等。詳細內容請翻閱該書,或參考王伯達的部落格。本人是積極推薦購買並閱讀該書。
關於該書的論點,我在這提出一些不一樣的觀點:
書中提到網路產業的成熟造就網路的革命,許多中介角色將衰落,因為我們可以透過網路來找到不同商品的買方與賣方,不再需要一些中介機構為我們媒合。其中包括銀行業的存貸款業務會消弱,這是因為銀行業本是一種作為存錢者與借錢者的資金中介產業。這樣的觀點很好,但是,我認為,網路的發達、資訊交流的透明化與無國界,銀行業存貸款的業務可能會部分被替代,卻是不可能完全被取代,因為這牽涉到「信任」的關係。「信任」正是銀行經營的基礎!雖然,另一方面,銀行也常超乎我們想像的「空」。
有關銀行中介的角色,書中提到:在美國已經有數家網站在經營幫存款者找尋可以借款者的服務,存款者可以自由設定希望的利率是多少,資金想貸給怎麼樣的人,於是中介網站如Lending Club則提供可能倒帳與損失率的試算給出借資金者,因此,透過這樣無國界、無隱密的網路世界,存款者可以藉此得到更高的存款利息報酬,而借款者則可以取得更低的利息成本,創造雙贏。這看起來是很不錯,但是我有幾個疑問?
首先,當我是存款者(也就是貸出資金者),我怎麼能確信借款者(也就是貸入資金者)一定會如約清還我的資金?即使他的信用評等很高,過去貸款紀錄良好,也不代表他會守信用清還我借出的資金。因為,透過這樣中介網站的媒合後,借與貸的關係就是我跟他的私人關係,而非我跟一個政府立案機構(銀行)的關係。即使中介網站願意負起追討貸款的工作,那也是幫忙,不是由中介網站直接清還貸款給我。若中介網站願意直接清還貸款給我,那它所負的風險正是一般銀行所負的風險,和一般銀行的網路業務有何不同?因為銀行正是「跑得了和尚,跑不了廟」的角色,我可以相信它能還清我的存款(當然,銀行也有可能會倒,我們在後面再談這個問題。),可是透過中介網站所找出的借款者,我如何相信他的清償責任與能力?
其次,一般的存款者有能力區別借款者的還款能力嗎?一般存款人通常財務知識是有限的,他不像一些金融人士有專業級的財務知識去分析中介網站提供的倒帳與損失率的試算,更不用說能判斷其中的風險與報酬。若「一窩蜂」地從眾去從事這樣的網路貸款活動,那就是災難。從另一方面想,這樣的借貸行為不就很像引起2008年金融海嘯的「連動債」的翻版嗎?中介網站可以利用一般存款者資訊不對稱的程度,將資金借貸的行為包裝成另一種「衍生性金融商品」,讓一般的存款者陷入危機中。
最後,這樣的網路貸款活動是否受到法律保障?或者,更精確的說,哪一國政府願意保障這種「跨國性」的網路貸款活動?是借出者的國家?還是貸入者的國家?還是網站所屬的國家?在這兒,就要說到銀行的本質,一般辦理存貸款業務的銀行都是登記在某一國政府下的銀行,即使它做的是全球性的業務。例如,台灣銀行是台灣政府管轄的銀行,中國工商銀行是中國政府管轄的銀行,花旗銀行是美國政府管轄的銀行,雖然花旗銀行經營全球性業務。所以,當2008年金融海嘯來襲時,美國政府會投入大筆資金援助花旗銀行,不讓它倒閉,以免造成其國內的金融崩潰。如果你錢存花旗銀行,雖然你是台灣人,但是只要花旗銀行不倒,你的資金仍是安全的。同樣的情況也發生在台灣,台灣政府當時宣佈保障國內所有公民營銀行的存款,雖然保障仍有最高額的限制,但已經能夠安撫民心,避免擠兌,讓銀行能存活下來。同樣的情況,若發生在上述的中介網站所促成的網路借貸活動,借出者的資金該由哪一國政府砸下大筆資金去保全?不會的,沒有任何一國政府願意提供資金去保障其存款。因為,正如上面所談的,這樣的網路借貸行為屬於個人與個人的關係,或者說個體(含法人)與個體的關係,其不會牽涉到各個國家整體的金融危機。銀行倒了會引起銀行倒閉潮的連鎖反應,波動國內的金融體系與經濟,所以國家要救;但是,個體間的借貸違約,即使數量很多,也不致於「動搖國本」。
所以,如果你是一般的存款人,你會為了追求高利息,而冒著拿不回存款的風險,借錢給一個你所不認識並遠在天涯的異國人士嗎?會存款的人,追求的是資金安全的極大化,風險忍受度最低,當然不會從事這樣的借貸活動。而且,你的存款愈多,愈會迴避這樣的風險。這就是我認為,銀行業存貸款的業務可能會部分被替代,卻是不可能完全被取代的原因。
光這樣想到問題的癥結還沒有建設性,因此,我們要從這樣的討論上再思考:既然銀行存貸款的業務可能會部分被替代(業績變差),卻不會被完全取代(銀行業不會消失掉),那麼我們是否可以投資銀行嗎?要回答這樣的問題,我們可以先從存款人的角色思考。2008年金融海嘯當時,你會如何處理你在銀行的存款?「美國金融風暴籠罩……企業戶等大額存款也出現資金大挪移,紛紛轉往公營行庫,不少公營行庫每周企業戶定存,都從過去的「有增有減」轉呈「只增不減」……有一位外銀的高階主管還說:『我的錢也要轉到公營銀行。』」(註1)這是我們在金融海嘯來襲時聽到的消息,由於人心惶惶,一般人認為最保險的資金處理方式,就是把錢轉到公營銀行,因為最能獲得政府的保障。
我們再問一個問題:如果你能選擇國家,你會選擇把錢存在哪一個國家的銀行?這個問題其實就牽涉到哪個國家的政府最有銀彈救援該國的銀行?當然是美國!因為美國政府可以無限制的印鈔票,而這個鈔票(美元)又是全球各國央行主要的外匯儲備貨幣(詳細資訊請參考《美元圈套》一書)。所以,這個問題導引我們發現美國的銀行最能在金融風波中「屹立不搖」。當然不是每個銀行。連巴菲特在今年波克夏股東大會中都提到:「我將歐洲的銀行和美國的銀行劃分成兩種不相同的案例,你先想想:如果17國政府都必須合作出一個計畫是什麼樣子?不論願意與否,財政部和聯準會迫使銀行籌資的做法是明智的。歐洲的銀行更依賴融資,但在獲得歐洲央行廉價的貸款前,他們不願意這樣做。最終的結果是,美國的銀行目前形勢好於歐洲的銀行。」。所以,我認為,投資美國的銀行勝於投資歐洲的銀行,甚至全世界各國的銀行。因為它們有美國財政部,有聯準會(Fed),有美元--全球央行的主要儲備貨幣。
再問一個問題:美國在金融海嘯前後倒了不少銀行,難道每個美國的銀行都可以投資嗎,還是部分銀行?我認為,當然不是每個銀行都可以投資,一定要有所選擇。那該如何選擇銀行呢?我認為,應該先選擇「大到不能倒」(Too big to
fall);其次,選擇長期績優,並且它的價格遠低於價值的股票(價值選股)。選擇「大到不能倒」的銀行是考慮投資的安全性,銀行規模太大而倒閉不是任何一國政府所能承受的風險,所以太大的銀行在危機發生時,政府是不會放任讓它倒閉,但在太平時期卻可以趁機削減它的規模與壞帳。巴菲特只選擇最績優的公司來投資,我認為也該這樣。如何判斷?量的方面,可從它過去長期的股東報酬率(ROE)來選擇,若公司從未有過虧損的紀錄最好;價格/價值比(P/V值)愈小,愈符合安全邊際原則。質的方面,則要知道公司經營的內容,衍生性金融商品愈少愈好,經營的區域最好在經濟上有成長性,還有公司CEO是否稱職能帶領公司獲利極大化最重要。我們將專文來討論選擇美國的銀行的議題。
預見未來--王伯達的思考力與全球五大浪潮 自序:歡迎來到思考力時代
我認為這本書是個人到目前為止的作品當中,最重要的一本。會興起寫這本書的念頭,是來自於我在出版個人第二本著作《美元圈套》時所舉辦的新書巡迴講座。在每場講座的提問時間,現場的聽眾幾乎都會提出一個類似的問題:「你如何養成這樣的思考邏輯?」我並不訝異會有讀者對於這樣的事情感到好奇,因為在我過去兩本著作的內容當中,確實有許多的觀點與看法是與市場主流意見大異其趣的。
我在2010年9月出版《民國100年大泡沫》一書時,曾經指出台灣長期以來靠著壓抑匯率以刺激出口的經濟成長模式現已不合時宜,這樣的做法不但無法提升現有產業的競爭力,也無法讓台灣在眾多經濟體中脫穎而出,而其所帶來的副作用,也就是房地產與股市泡沫,將會重創台灣的經濟與國家財政。
民國100年,也就是2011年過去了。在國家金融安定基金進場護盤的背景之下,台灣股市在當年度的跌幅仍高達21.18%,這是近11年來台股第三大單年跌幅,僅次於2000年的網路泡沫以及2008年的次貸風暴;而市值減少了4.6兆新台幣,更是台股歷史上單年減幅第二高的紀錄。同時根據信義房屋的房價指數指出,2011年第三季,台灣的房地產市場已經開始出現下跌的趨勢。
而我在2011年6月出版的《美元圈套》則提到,反恐戰爭的結束、網路科技的興起、亞洲的資產泡沫等因素將改善美國的競爭力,讓美元由貶轉升,並帶動美股的上漲。但當時的美國除了要面對高失業率的問題之外,包括美國國債上限的問題,信評機構調降美國信用評等的問題等,都讓美國的經濟雪上加霜,市場上幾乎沒有人看好美國,當時的美元指數是74.303,而一美元兌新台幣的匯率是28.802元。
我也在該書中提到,當美國主導的網路與軟體成為新科技的典範,停留在舊有經濟模式中的台灣電子產業,將會首當其衝的面臨嚴重的挑戰。2011年過去了,美國的道瓊指數在該年上漲了5.53%,為全世界表現最好的股市;2011年的年底,美元指數上升到80.178,一美元兌新台幣的匯率是30.292元。而台灣過去投入了大量資源的3D1S(面板、LED、Dram與太陽能)產業紛紛申請銀行紓困,這些過去享有土地、稅率與匯率補貼的企業一個個倒下,台灣引以為傲的電子產業頓時之間失去了原來的光環與地位。
這些問題其實早已是冰凍三尺,而非一日之寒,如果我們的政府、媒體或學界能更早去面對這樣的問題,現在的台灣其實並不需要經歷這樣的困境。如果我們的投資人能更早看出這些趨勢的變化,就不會蒙受巨額的損失。
大多數人之所以無法預先得出這樣的結論並加以防範,反而要等到問題已經爆發才設法亡羊補牢,正是因為他們都只專注於眼前所見,而無法進一步思考事物的全貌。這樣的現象就宛如《瞎子摸象》的寓言故事一樣,我們往往只看到我們所熟知的那一部分,卻無法拼出完整的樣貌。而這中間最大的差異,我認為就在於思考的架構與能力。
所幸,思考的能力並不是與生俱來的。
在這本書的第一部分,我整理出我在思考問題時的九個步驟,而在每個步驟的最後,則會描繪我是如何透過這個步驟,去建構我過去在兩本書中所提出的論述。如果你曾讀過我的著作,我相信這個部分應該能幫助你更理解我的思維邏輯;如果你沒有讀過我的書,那麼在這個部分你將可以試著去了解一個不一樣的思考架構體系。這樣的思考方法與你的有什麼不同?彼此之間有沒有互補之處?所得出的結論又會有什麼差異?
在第二部分,我將會根據前述的架構,提出我認為未來全世界將出現的五大浪潮。從國家發展、社會問題、消費趨勢、企業經營到個人發展都在其中,而這幾個趨勢之間又彼此相關,互相影響著。未來的幾年,全世界將會出現許多重要的變革,而這些都將是台灣必須認真面對且刻不容緩的挑戰,包括貿易戰爭以及區域經濟的崛起、階級的對立與平價的趨勢、網路經濟的成熟與舊有產業的淘汰、人口老化與全世界的搶人大作戰等等。
我之所以會在一開始便陳明這本書具有高度的重要性,是因為它所探討的核心為思考力的養成。過去我的兩本著作更多的部分是在預測未來的發展,但如果我們能夠充分運用我們的思考能力,我們不僅僅能預見未來,我們更能夠改變我們個人,甚至於國家的未來。
一直以來,我們的社會所重視的都是結果,而非過程,這樣的取向會讓整個社會失去了思考與學習的能力。在我的前兩本著作當中,除了前述對於未來經濟發展的預測之外,更是在討論一個國家的發展方向以及政策,是如何影響到我們的生活以及國家的興衰。
我曾提過壓抑匯率可能導致資產泡沫的問題、追求長期經常帳順差是一種被經濟殖民的思維、弱勢的雙率政策更是一種剝削人民的行為,既然如此,為什麼這樣的政策行之有年,始終停不下來呢?我曾在演講的會場告訴聽眾,我們沒有辦法期待我們的政府能夠主動停止這樣的行為,唯有當我們每一個人都能夠自主的思考,去判斷這一切的是與非,我們才有辦法知道我們該追求的是什麼,也才有辦法要求我們的政府改變這樣的政策。
希臘哲人蘇格拉底曾自比為牛虻,他認為他的職責就是不斷的提出問題讓更多的人思考,藉以刺激雅典這匹馬不斷的前進。一個國家與社會的發展,確實有賴於人民的思考與自省的能力,而我也期待,透過這本書能夠刺激每一位讀者,刺激我們的國家不斷的前進。
寫給每一個希望改變自己、改變社會、讓這個國家與世界變得更美好的人。
歡迎來到思考力時代!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