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中,約2.2兆元是鈔券,也就是印出來的紙鈔—雖然也可能是銀行中央主機內的「貨幣數字」—所以要「十足準備」,也就是100%的發行準備,以黃金和外匯存底來發行準備。
而約0.1兆元的發行額是硬幣,「依規定免提準備」。也就是說硬幣本身就具有「它自己」的價值—嗯,原來我們所持的1元、5元、10元、50元硬幣的材質、花紋本身就具有它相對應的價值。當然,還有更多的價值來自「政府信譽」。
十足發行準備的2.2兆元中,央行儲藏的黃金有41.2萬公斤(412公頓,1319萬英兩),占23.76%,約為1/4。外匯存底(主要為美元)占了76.24%,約為全部的3/4。
所謂的外匯存底,是以出口貿易為主的國家,將所生產產品或服務出口賺得的外匯(例如美元),再向銀行(背後是央行)換取本幣(我們是新台幣)以供國內薪資、採購、儲蓄、花費用。這些外匯(例如美元)透過銀行體系最後流入了央行,成為央行資產負債表上的「資產」,而央行同時間所發行的本幣(我們是新台幣),則成為其資產負債表上的「負債」。
前面說的「央行新台幣總發行額2.3兆元,就是在中華民國原始流通的新台幣總數—不是包括商業銀行貸款增發的貨幣數額」。因為,現代商業銀行可以透過貸款的發行「增發貨幣」。舉例來說,甲在A銀行存款100萬元,而假設央行要求的存款準備率為10%,乙向A銀行貸款,A銀行依10%的存款準備率最高可貸款給乙90萬元。若乙將貸來的90萬元支付給丙,丙賺得了90萬元後又存入A銀行。這時,A銀行又擁有可再貸款最高81萬元的權利(90萬元*(1-10%)),假設又被丁貸款去了。現在,甲和丙都可以向A銀行提領各自存的100萬元和90萬元,共190萬元。可是,真正的「原始貨幣」只有甲存款進去的100萬元,而且A銀行應該只剩下-71萬元的錢(100萬元-90萬元-81萬元)。而這比100萬元存款的原始貨幣多出來的90萬元,就是現代商業銀行的「貨幣增發權」。
商業銀行的貸款次數愈多就會形成「貨幣乘數」的效應。請記住,央行新台幣總發行額2.3兆元,形成了原始流通的新台幣總數。但在商業銀行的貨幣乘數下,景氣愈繁榮時貨幣乘數愈大,國內實際流通的新台幣總數愈多倍;反之,景氣愈萎縮時貨幣乘數愈小,國內實際流通的新台幣總數愈少,就造成人人缺錢用的情況。但是,流通的新台幣總數不會少於央行發行的原始量;然而,卻會受出口減少減損外匯存底的量,而降低發行的原始量。
PS1. 經濟日報(2019/4/4)報導:央行發行局局長施遵驊指出,央行持有的黃金是為了充當新台幣發行準備,截至3月底,新台幣發行額為2兆3,025億元,其中鈔券2兆1,913億元,而目前作為新台幣發行準備的黃金為41萬237公斤(約1,319萬盎司),占總庫存的96.8%,市值為新台幣5,267億元,占全部準備23.76%,其他76.24%為外匯存底;硬幣1,112億元依規定免提準備。
PS2. 中央社(2019/4/3)報導:央行官員說明,央行持有黃金,主要是做為新台幣發行準備,因為央行印鈔票不是想印就印,必須要有對應的資產準備,才能讓新台幣的價值受人民信賴,因此央行發行新台幣鈔券採「十足準備」,也就是100%準備,且主要是以外匯存底和黃金為充抵。
央行黃金市值逾5,000億
https://udn.com/news/story/7239/3736635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