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10月25日

破$190了!看來年底前破$200也不無可能了

只是,東算西算,好像都PBR>1.5 --不管是用落後PBR來算,還是現時PBR來算都一樣。

我不是要鼓勵大家現在進場買波克夏股票!
好的投資是在大家悲觀時買進,卻在大家樂觀時旁觀。
現在BRK.B屢屢創新高,股價也超出第二季落後本淨比的1.5倍 (PBR>1.5),即使即將公布的第三季財報來看(可能11/4公布),現時本淨比也可能超過1.5倍 (PBR>1.5)。股價不便宜。
抱歉!我看盤時,還是會受到股價波動的影響--所以最好買完BRK.B了就忘了它,別看盤了--看它屢創新高,抱的很開心。
當然,你也可以現在買,但是,一定要有抱緊波克夏的心理準備--不要賣--不要受股價波動的影響。這樣,三年後(保守看),就有豐碩的美果可嘗了。


2017年10月13日

危機入市,你真敢嗎?

孟格說:「只要做好準備,在人生中抓住幾個機會,迅速採取適當的行動,去做簡單合乎邏輯的是,這輩子就能得到很大的財富。一旦機會來臨,如果勝算高,那麼利用過去的謹慎和耐心得來的資源,重重壓注下去就對了。」
一次危機入市,常常就能讓投資人得到好幾倍,甚至幾十倍以上的報酬。這樣的報酬常能讓人致富,獲得財務自由。2008年金融海嘯的超大危機,就造就許多成功的投資人。歷經人人恐慌的金融海嘯洗禮,這群危機入市的投資人,他們的成功是無可置疑的。因為,機會之門不是只為他們開,恐懼也不是不困擾他們。但是,他們能獨排眾議,危機入市,方得享受海嘯後大牛市的美果。
為此,我也要問問自己:下次金融動盪之時,我敢危機入市嗎?眾人都恐慌不已時,眾口鑠鑠壞消息時,我敢獨排眾議下重手買嗎?我能不受他人影響,相信自己最初始的判斷嗎?
現今,美股屢創新高,美股牛市已走了八年半;台股萬點以上交易日數屢創紀錄;波克夏股價也一路上揚屢創新高。相較前幾年,不斷有專家提出崩盤的警告,卻都ㄧㄧ被打臉;現在,提出熊市警告的建議似乎少了。這是否讓我們想起「牛市憂慮中昇,熊市希望中跌」的警語?
若熊市突然來臨,波克夏股票是賣是抱呢?我自問。我想,因為我的波克夏持股成本夠低--以PBR 來算--所以,我打算到時給它抱上又抱下。
「抱上」,因為誰也不知道這波牛市會走到哪兒,我為什麼要錯失未來豐厚的獲利呢?「又抱下」,相對波克夏帳面價值年年增長,季季增長,即使下一次大熊市來臨,波克夏股價再跌也不至於跌破帳面價值罷--還有巴菲特立下PBR<1.2 & PBR<1.1 的股票回購標竿在那兒。那,我還用擔心股價抱下的風險嗎?何況屆時,我還能利用融資額度逢低加碼波克夏呢!因為,恐慌一降低,波克夏股價就可能回升了。
好吧!波克夏股票不擔心,那其他的股票嗎?例如,像遇到1987年美股的閃崩,或北韓危機或台海危機造成亞股尤其是台股的崩跌,我敢危機入市買進非波克夏的股票嗎?
再復習一下孟格提到的危機入市原則(我把它濃縮成16字箴言):
「徹底研究,堅守原則,等待機會,奮力出擊。」
每一次金融危機不但是危機更是轉機,是投資人危機入市、大買價廉物美品的機會。但是,事前的研究不夠,可能誤判情勢,選錯標的;無法堅守價值投資原則,也可能被市場先生清洗出場;不能耐心等待,可能危機來時已籌不出資金買股;最後,如果你被市場先生的恐慌情緒影響,不相信自己的判斷,也很難奮力出擊,危機入市。
「徹底研究,堅守原則,等待機會,奮力出擊。」不是危機來了才準備,而是要事前的公司分析,徹底研究;瞭解巴菲特價值投資法則,戮力行之;訓練自己的耐心與紀律--這個反而是最重要的投資成功要素。事前的準備,你才敢危機入市,奮力出擊。
現在,大牛市的光陰,正是準備的時候!「徹底研究,堅守原則,等待機會,奮力出擊。」

2017年10月4日

理財就是學習資源再分配

讀2017/10/4聯合報專文《貧窮世代/窮孩子 怎敵資優生 教育難以脫貧》,文中提到「教育很難幫貧窮兒脫貧」,心有戚戚焉。自己生活周遭遇到許多貧窮兒,但看著他們享受著各界關懷之餘,卻無心、無意、無力脫貧,不禁要來談談理財與脫貧致富。
我認為,要脫貧致富需要自覺、自學與自律。
所謂「自覺」就是要自我覺悟,願意改變;若自己都不願意改變,沒有人能夠幫助他。「自學」就是要自我學習理財知識,現在是知識爆炸時代,只要肯努力,人人都能成為專家。「自律」則是決定高階理財活動--投資活動--勝敗的關鍵;這必須在日常生活中培養、訓練,最好有信仰相佐。
自從自己理財投資學有所成後,總想與人分享理財知識。寫書出版是方法ㄧ,寫部落格、粉絲專頁是方法二,與人談此話題是方法三,更想有機會來辦個講座--第四種方法。
「你不理財,財不理你」這是理專的廣告詞,事實也是如此。但是在從小欠缺理財教育,又心防理專的行銷手段之餘,一般人大概跟以前的我ㄧ樣:不屑理財,無心理財。這普遍存在於文青和貧窮家庭中。於是,我覺得換個詞語比較不讓人排斥:理財就是「資源分配」,學習理財就是「學習自身資源的再分配」。所謂的資源,所謂自己掌握到的資源,在我的書《買進巴菲特,穩賺18%》中有寫到,這些「資源」包括了現在的、過去的和未來的資源,也包括了自己的和別人的資源。一個人不可能沒經過學習、驗證,就能有效、正確地學習資源管理、分配的工作。
在「學習理財就是學習自身資源再分配」的觀念中,我覺得最重要的原則,就是資源分配要合乎「比率原則」。也就是,你要分配多大比率的資源時,你得要花多大比率的時間與精力下去。例如,買個一千元的東西,你可能花一整天的時間研究、比價;買個一萬元的東西,是否該花一整個星期的時間與精力來研究與比價;買一檔幾十萬投資下去的股票,或一棟幾百萬甚至上千萬房子,你該投注多少的時間與精力下去研究,反覆推敲,比價呢?肯定要很多的精力、很多的時間,這才符合比率原則!相對來說,買一百元或幾十元的東西,你何必花費太多的時間、精力去比較呢?事實上,很多失敗的理財者、陷入貧困者,都是使用了反比率原則來理財:愈大的資源分配,愈短的時間決定,愈無知地去做決策;相反,愈無關重要的資源分配,愈斤斤計較⋯⋯
行文至此,讓我們都先反省一下自己:我在做理財--資源分配時,有沒有合乎比率原則的研究與比較?還是反其道而行?
耶穌說:「天國是以猛力奪取的。」(瑪11:12) 為基督徒來說,追求天國是最重要的事。在「比率原則」下,基督徒該以最多的時間與精力跟隨耶穌基督,追求天國,努力成聖。然後呢,學習理財,合理應用天主給我們的塔冷通(talent),努力行善,為主服事。基督徒的理財--合理而有效率的資源分配--該是如此!積極事主、愛人,祈禱、克己、補贖、自律、行善;而非醉生夢死,無所事事。

註:塔冷通是耶穌時代羅馬帝國最大的幣值單位,約等於當代工人16年的工資。英文的talent,演變為天主賜給每個人的天賦、天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