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2月16日

波克夏打開潘朵拉的盒子

我的書《買進巴菲特,穩賺18%》提到後巴菲特時代波克夏營運、獲利無需擔憂,ㄧ來有分工式完善的接班計畫:守護公司財產和文化的董事長(Chairman)、實際管理整個集團的執行長(CEO)和負責投資工作的投資長(CIO)分工合作。各個接班人選非泛泛之輩。二來,波克夏收購的子公司、投資的股票公司皆是千里馬、ㄧ時之選。
但是,若真要問:波克夏未來是否也有馬失前蹄的可能時候?不無可能。怎麼樣的可能?就是權力旁落在一個好大喜功卻昏庸無能的執行長手裡時。這時,巴菲特所說的「體制性阻力」存在波克夏公司:看到其他控股公司或私募基金大手筆任意收購,波克夏也做;執行長想隨性大筆收購企業、買進股票或任意賣出子公司,幕僚立即擬出合情合理的理由與執行計畫;出現ㄧ般老企業慣有的弊病,傲慢(Arrogance)、官僚(Bureaucracy)與自滿(Complacency)
正如歷朝歷代會走向衰敗,常是出現「剛愎自用」的皇帝。當波克夏也出現ㄧ位「剛愎自用」的執行長時,就是走向衰敗的開始。但是,斷尾便可求生。若董事會或股東起來要求這樣的執行長下台,波克夏便不會走向萬劫不復的地步,能有浴火重生的機會。尤其波克夏的股東,號稱是最有「業主思維」的一群人:他們把所持股的波克夏公司視為自己的事業,勤讀公司財報和董事長給股東的信,認同公司的文化,積極參與股東大會,關心公司發展。說他們是最富「股東行動主義」的人,也不為過。巴菲特就曾自誇波克夏的股票換手率超低,年度終結,有95%的股東依舊是老面孔,沒賣股票。
一切看似那麼美好。但是,波克夏自己打開了潘朵拉的盒子。
1996年波克夏發行B股。除原始的A股外,發行了一股是A股的五十分之一(1/50)的B股。發行的理由如《波克夏B股哪年分割發行出來的?》一文所詳述的:一些共同基金募資炒作波克夏股票,讓波克夏盛名受累。
2010年為了收購伯靈頓北方聖大菲鐵路公司(BNSF),波克夏又將原B股再分割成30份。新B股成了A股的一千五百分之一(1/1,500)。
愈來愈平價、親民的波克夏B股,流入愈來愈多股民、機構與基金的手中。波克夏親自打開了潘朵拉的盒子。
早期原始的波克夏股票,除巴菲特和孟格家族外,掌握在巴菲特的親朋好友手中。他們一來熟悉巴菲特,認同巴菲特,也親嘗巴菲特投資為他們帶來的鉅額財富。他們不隨意賣出持股,以擁有波克夏股票自豪,再加上帳面價值逐年提高,波克夏股價隨之大漲,買一股波克夏股票,所費不貲。於是,稀少的交易量,極低的換手率,形成一小群忠實的老股東。
但自波克夏發行B股後,親民的股價引進了大量的新股東。相對於老股東以自然人為主,新股東摻雜了更多的法人股東。相對於老股東持股心態的一致性,新股東持股目的多樣化了:有人買股試水溫,測試巴菲特的投資功力;有人只想參加波克夏股東大會,一睹股神真面目,聆聽二老親口說說投資經,甚至有機構投資人到此鍍鍍金--我覺得,那也無可厚非;更有人只是炒短線。
波克夏股票轉換的制度--A股可以任意轉換成B股,B股卻不能轉換成A股--也造成B股的數量愈來愈多。
大量的B股、便宜的股價、多元的新股東,造成波克夏B股每日的成交量都很大,約360萬股。打破了巴菲特曾自誇的低換手率、老面孔股東。
這樣新的股東結構是否也打破了波克夏股東「業主思維」的股東行動主義企業文化?
是。但是,正如潘朵拉盒子跑出來的除了噩兆外,還有「希望」。希望就是愈來愈多認同巴菲特主義投資觀的小股東加入了波克夏,使得巴菲特主義投資觀愈來愈顯學。這樣的發展更讓波克夏「業主思維」的股東行動主義企業文化愈加發揚、保留下去。未來若出現剛愎自用的執行長終會被這ㄧ群新股東聯手趕下台。你們先該尋求天主的國和它的義德,這一切自會加給你們。所以你們不要為明天憂慮,因為明天有明天的憂慮!一天的苦足夠一天受的了。」(瑪6:33~34) 即使,波克夏打開潘朵拉的盒子,發行B股。投資波克夏,擁抱波克夏的股票,還是很棒的選擇。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